December 11, 2017

母親愛的抉擇

這天,阿嘉如常地接送子女上主日學,課堂結束後,導師拖著孩子迎向母親說:「他很錫你!今天上課談夢想,他說將來要開一間舖頭送給媽媽,很孝順呢!」讀小五的兒子笑著說:「媽媽,我要送一間甜品店給你!」阿嘉親一下兒子說:「乖孩子!」此刻,世上沒有甜品能夠可媲美阿嘉臉上的笑容,兩母子手牽手笑著離開教會。

走著同一條往返教會與寓所的路,兩年半年前的阿嘉,總是低頭閃縮地拖著一對兒女,那時連走出家門返教會都舉步維艱。和她談話時,她口中常常提及「那女人」,「那女人」獨力照顧一對子女,「那女人」為了逃避前夫避走偏遠地區居住,卻仍無法擺脫前夫的滋擾,惶惶不可終日,「那女人」遇上小女友墮進糾纏不清的關係裡,還要面對一對整天都吵吵鬧鬧的子女,「那女人」不時泛起尋死之念,重覆道:「好倦好倦,很想放棄一切,唔理所有事……」

阿嘉知道「那女人」的故事,因為主角正是她自己。

在母親缺席的童年歲月裡,「那女人」活在被遺棄的陰影下,與父親相依為命,自小便對女性有著難以言喻的愛慕,在傳統教會成長的她,曾經暗戀一位教會姊妹,礙於擔心破壞彼此關係而一直不敢表白,心底那份對愛的渴求卻始終未能滿足。正式投身社會,「那女人」被萬千花花世界深深吸引,開始遠離教會,終日流連酒吧,夜夜笙歌,沉醉於愛與慾的歡愉裡,直至遇上「那男人」,兩位年輕人迅速共賦同居,繼而奉子成婚,女人的人生從此不再一樣。

起初,「那女人」以為自己找到終身幸福,可是在兒女出世後,那男人便露出真本性,毫不尊重妻子的尊嚴,僅視一對子女為申領社會資源的工具,結婚三年多的日子裡,女人受盡精神虐待,更擔心丈夫的飄忽言行影響子女成長,毅然帶著一對子女遠走他方,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一個心身受創的失婚小女人,獨力撫養一對子女,每天走在街上,惟恐給前夫發現行踪,總是步步為營,女人不由自主地尋找慰藉以填補空虛的心靈,終日瀏覽女女交友或色情網站,以滿足一直壓抑心底的同性愛,不久遇上一位不足十六歲的小女友,初嘗同性愛戀滋味,也懶理兩人的年齡差距,愛得纏綿,閃電發展成親密伴侶,可惜情感來去也快,她形容:「跟小女孩拍拖,就似一夜情,兩三個月便無疾而終!」

分手後,「那女人」仍不時上網偷看前度小女友的動態,見她又在網上識人,雖然心感酸溜溜,但又慶幸:「又換畫!好彩『被飛』的不是自己!」,徘徊依戀與決絕之間,還未及好好治療情傷,就在這混亂之間,她和兒女的住址竟被前夫發現,還找上門來,爭取與子女見面,女人忐忑不安:「他會趁見面搶走一對子女嗎?他會怎樣對待他們?」女人為此與前夫對簿公堂,天天為官司奔波勞碌,回到家裡還要面對爭吵不停的子女。那天,法庭下令要女人定期帶子女見生父,女人得悉宣判後,坐在廳中呆望著電視機畫面,耳伴傳來囝囝與幼女爭玩具的對罵聲,心力交瘁的她,腦海浮起一走了之的念頭,「明明想向前行,為甚麼總會遇上阻擾的事?不如放棄吧……」然而,女人深深體會被母親遺棄之痛,極力避免重蹈覆轍,惟願子女在母親關愛中成長。

那段日子,女人已陷入抑鬱的情緒中,當她知道兒子因過度活躍而影響學習,更是晴天霹靂,夜夜失眠,偶然難得入睡,卻又連場惡夢,試過情緒失控,歇斯底里地對著子女大罵:「我就是這樣衰、我是顛的、你們不喜歡便離開吧!」即使服藥也無法完全控制情緒,在走投無路之時,女人想起那位曾經跟她很接近的上帝,為了讓子女有穩定又安全的社交生活,她試著重投教會生活,並首次向教會師母透露自己的掙扎,師母特地為其子提供遊戲治療,縱然女人對師母的接納與支援盡是感激,但在照顧兒女、前夫滋擾、女女情誼的糾結下,沉重的壓力教她無法完全釋懷,對上帝又愛又恨,「會埋怨,發晦氣地質問上帝:『你明知結果是這樣,為甚麼也要我這樣行?』但仔細回頭想,又感恩神保守我們一家到如今!」矛盾,人生就是這樣矛盾,有苦痛壓力;但又見關愛同行,黑夜中又有繁星閃爍。

夜盡,天明,路難行,還是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熬過兩個多年頭,昔日的「那女人」慢慢蛻變成今日的阿嘉。

都是往返教會及學校接送子女、按時帶子女見生父的歲月,現在的阿嘉可以抬起頭做人,全因從信仰而來的一份心靈安穩。投入教會生活,參加小組、旅行等活動,讓阿嘉一家三口走出狹小家居的四面牆,擴大了的生活圈子,社工與師母的支援,帶領阿嘉走出陰霾。即使兒子專注力依然不足、兄妹仍如常的爭拗,孩子生父偶有滋擾動作,如今阿嘉卻看開了,欣賞兒子的進步,看到女兒的乖巧,學懂放手,自然情緒也平伏了。

在阿嘉心目中,愛護一對子女,讓他倆健康成長,便是目前最大的滿足。就如普天下的母親,為教養子女長大成人,往往都甘願放下一些個人慾望,對阿嘉而言,最難放下是那份對同性愛的渴求,「間中有些心思思,但唔會刻意去想……愛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無論男女、女女都好,不會為一段感情要生要死,更不會因而放棄一對子女,親情比愛情更為重要!」某天,阿嘉偶爾望著電腦瀏覽紀錄,那些曾經教她流連忘返的同性戀網站,她已沒那份心情去看,為免仍讀小學的孩子無意中瀏覽,她索性把所有連結刪除!

網站紀錄按 delete 鍵便可一筆勾鎖,在現實生活遇上心儀對象,又怎能拒諸門外?阿嘉認真地問過自己,答案仍是以子女為優先。事實上,過去兩段情教教她上了寶貴一課,「學識管理自己的情感,快速行動未必是最理想的,遇上心愛的女生,不會咁快上心,歇一會,便能放低了。」在婚姻中受過異性的傷害,僅淺嘗女女情緣便黯然分手,是有些遺憾與不甘,不過,阿嘉深信母親的選擇對子女成長有重大影響,「母親應盡本份灌輸正確的價值觀,縱然自己受同性吸引,將來他們是甚麼性傾向,我也接受,但不想給子女錯誤信息,在成長階段,影響他們的性傾向!」在追求自由開放的社會,為著孩子而放下個人私慾,或許有人認為是囿於傳統的壓抑,阿嘉始終認為,身為人母,便要向兩個小生命負責。

畢竟, 人是有情有慾的,他朝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可會是解禁之時?阿嘉只知要靠上帝撐住,此刻做該做的事。過去的日子,她是這樣面對生活、教導孩子,阿嘉偶爾揭著子女送上的小卡片、幾幅手繪圖畫,便會心微笑,能夠集中照顧子女,陪伴他們健康成長,便是母親的最大滿足。

至於將來的路?阿嘉惟願一天比一天與神更親近,心靈狀況繼續進步,再難的路,仍可慢慢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