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5, 2018

同性戀的十字架——後同信徒讀後余思

作者:園丁 @大學

 

同性戀的十字架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第一次看這書是在基道書店。當時我看罷半篇篇章,心裡暗忖「局外人高高在上地評論受害者的書能作準嗎?」,就生氣地將其丟回書架上,那時我初信並剛開始參與教會聚會,並不明白兩位學者所說的話和所懷的牧者心腸。直至兩個月前開始重看此書,我在神學知識和教會牧養上,跟作者羅教授學習了不少,從龔教授身上則學習到從社會學和政治角度思考,豐富了從前只當同性戀爭議是宗教政治問題的觀點。從兩位學者身上我看見牧者「愛最小的弟兄」的心腸,以及批判教會現況和承認自己不足的勇敢與謙卑,甚至不惜被教內人攻擊仍敢言,實在讓人敬佩。

此書分為三部分,首部分是兩位學者分別就議題所撰的獨立篇章,第二部分是兩位學者分別就對方的篇章作出之回應,第三部分是兩位學者在對話交鋒後的自我反思,其後一篇文章是由明婉儀(一位神學工作者)寫下的結語與展望。

文中羅教授主要引用神學家及聖經去解釋有關同性戀議題的教理,帶出四種牧養取態並分別評論其利弊。當中羅對於同志及同性戀者的分別有獨到觀點:「同志」為社會文化及政治改革者,而「同性戀者」則泛指具同性性傾向者。除此以外,羅更精確地帶出「同性戀或其他性傾向的出現是天生與否」與「性傾向小眾信徒能否跟隨基督」兩事並不相干,這讓作為「後同」信徒的我放下了心中一直不解的結。同時他提出,在討論如何牧養性小眾信徒時,根本不需將注意力放到「天生與否」的爭議上,這更令我感到安心和被理解。

而龔教授以一個鳥瞰的政治學角度,精僻獨到地道出教會與同志間衝突惡化,是由恐懼引致,從而指出因恐懼而拒絕接納異己的教會之懦弱。他呼籲教會放下自保心態,實踐冒險去愛的基督精神,讓我內心很振奮,同時反思自己也跟教會一樣怕受傷和懦弱,拒絕與教會真正同行。此外,龔這個思考角度忽然使我明白到社會中、生活中,不少衝突都源自恐懼。而龔以身作則的展現了基督徒以人為本的思考和對人的接納,讓我感到很被尊重。而他對教會的呼籲(放下自保心態,實踐冒險去愛的基督精神)也教我學習不被猜疑所操縱,讓我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特別在處理自己不信任教會的態度中,得著很大的反思。而在龔思考聖經與真理的方式中,我看到在理學院學習的具科學思維的批判,發現經文解釋的不同可能性及其合理性,再加上龔認為經文可同時擁有不同、卻都一樣合情合理的應用(application),使我對以往篤信「規條(rules)」的做法有了更豐富的理解。

在明婉儀寫下的結語中,第一句便引用了一位同志牧師的說話——「不要說你愛我」,指出教會雖說以愛待同性戀者,但卻以異於處理教中其他爭議的強硬手段去對待同運或教內同性戀信徒,這讓人覺得反差很大。「不要說你愛我,如果你不願意聆聽我們的心。」我心裡想對教會如是說。然而,我心裡對自己說:「他們都不會聆聽的,難道你要冒被公開攻擊的風險,去嘗試讓一群手握所謂教義的人隨意傷害嗎?」

所以,我一直對教會沉默。

但是如果因為恐懼而不讓教會真正了解,從而學習正確對待同性戀信徒,我們將會無法名正言順地在教會分享生命真正的軟弱,而教會也失去與同性戀信徒真正同行的機會。

於是在一個教會團契晚上,我決定藉著分享看《同性戀的十字架》的讀後感,向大家分享了身為同性戀信徒對教會的恐懼。當中有弟兄姊妹很訝異,但感恩的是他們都明白我是在邀請他們與我真正同行。可惜,在旁聽的一位牧者說我忽然在牧者沒有準備時這樣分享是很 “all or nothing”,他擔心我這樣會為團契帶來太大衝擊而引起不必要的爭議。而另一位牧者則在團契結束時對大家說當日我的分享很特別,「但我們(教會)要懂得寬容。」,好像說我的性傾向是需要他特別寬容似的,讓人聽後非常不爽。為何牧者的話(可能只是我教會牧者的話)聽起來特別不寬容?唉,想到這,我真的不禁嘆息。

我不想再讓同性戀信徒在教會成為禁忌,我不想有更多的同性戀信徒成為教會的箭靶。我想改變教會一直誤解,以致不小心傷害我們的文化,我想創造一個讓信徒將同性戀/其他性傾向/其他教會拒絕理解體諒的軟弱坦誠分享的教會環境,讓教會不再是戰場,而是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