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2, 2017

對話定對立?溝通定沉默?——如何透過親子調解協助「櫃父母」與「出櫃」子女處理「出櫃」後的衝突

 

同性戀風暴

 

小明,20 歲,一直與父母關係良好,很多事情都無所不談。可是小明一直有一個不可以與父母透露的秘密--他有同性戀傾向。小明已經有一位穩定的男朋友,可是一直都不敢跟父母說出這個掙扎。當小明苦惱怎樣跟父母訴說自己掙扎之際,有一天,小明的父親無意中發現小明的電腦藏有很多同志性愛的照片,當中更有小明跟另一個男生親暱的照片。小明父親看後感到愕然,也不知道怎樣處理,唯有立即與太太商量如何處理這個情況。經過討論後,覺得事態嚴重,小明的父母決定跟小明當面對質,希望小明能立時改過,重新做人。以下是小明父母跟小明對質時的內容:

 

「小明,來!坐下,爸爸媽媽有事要跟你講。」小明放學回家,一進大門,便看到父母憂心忡忡的坐在客廳的梳化,小明深知不妙,也感到自己的秘密終於被父母揭穿了。

 

「我今天下午使用電腦時無意發現你嘅photo album內藏有很多好嘔心嘅基佬相,還見到你同一個三唔識七嘅男仔攬頭攬頸嘅相,你有甚麼解釋?」小明的父親直接地問。

 

「你們終於知道了,我都不瞞你哋,係,我跟一名男仔拍緊拖」雖然小明回應時好像很冷靜,他感受到他的心顫慄不已,他很怕被家人趕出家們,他心裡正盤旋著今天晚上到那裡睡呢?

 

突然,小明的母親狂哭地跟小明說:「你知唔知搞基好危險架,你同人上過床未?你唔驚有愛滋咩?我哋係唔係有乜嘢做得唔好,搞到你好搞唔搞,去搞基!」

 

「唔係你哋問題,我也控制唔到自己鍾意男仔,我也嘗試迫自己鍾意女仔,但係做唔到囉。」小明嘗試向父母解釋。

 

「老婆,算啦,好可能係小明青春期未知自己要D乜嘢,過幾年就冇事架啦。小明,你要立即delete曬photo albumD相,斷絕同嗰名男仔來往。我一直都覺得你好女人型,你要manD啦,仲有唔好睇埋D時裝雜誌,做時裝D人十個九個都係基嘅,我睇下安排一個心理醫生比你睇下啦。」小明的父親冷靜地說道。

 

聽完爸爸的話,小明覺得很生氣,回駁說:「你都冇聽我講嘅,我都話嘗試迫自己鍾意女仔囉,但唔work嘛,你迫我睇D乜嘢醫生都冇用架,仲有睇時裝雜誌同搞基有乜關係啊,你唔好咁專制啦!」

 

「你係唔係想我打你,小明!」小明父親憤怒地說道。

 

小明低頭不再出聲,小明的父親則怒視小明,小明的母親就不斷飲泣。那天晚上,小明一家因為「同性戀」三個字,關係頓然由親密變為陌生,以往一家人晚上說說笑笑的場面,那天晚上沒有發生,事後兩三個月也是這樣,一家三口在家裡變得很沉默

 

如何面對溝通破裂

 

以上的對話內容不是個別的故事,而是很多父母當發現自己子女是同性戀者時所發生的情景及對話。

 

近年網上流行一個說法「小孩出櫃,父母入櫃」。「出櫃」一般是指一個人對別人公開自己的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而近年亦多了一個詞彙叫做「櫃父母」,即是一班子女已經向他們表明同性戀者身份的父母們。

 

無論面對子女主動跟父母說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或是父母突然發現子女的同性性取向,在仍然保守的華人社會中,對父母及子女的關係一定仍存在很多衝擊父母主要一般的心理反應否認事實、埋怨子女,基至埋怨自己或配偶做得不好,導致子女成為同性戀者。至於子女方面有一些會因為父母負面的反應而過份自責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有一些會感到無奈,亦有一些感到被父母的反應傷害,覺得不被接納等。面對揭發或主動說出自己同性性取向一刻,若處理得不好,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破裂,輕則一家人當沒有發生任何事,刻意逃避面對這年事,重則可能導致子女與父母關係破裂,難以溝通,配偶之間也因為這個議題而互相爭吵。

 

面對以上的情況,筆者留意到現時普遍有以下方法去介入這類家庭:

 

1.        開辦家長小組,鼓勵家長明白及接納子女的同性性取向。這些方法鼓勵家長放低自己對子女的一些期望,為了與子女有良好的關係,嘗試主動去關心子女的情況及表示對於他/她們的同性性取向給予接納。

 

2.        利用傳統家庭治療方式,鼓勵父母與子女出席治療,家庭治療師嘗試由家庭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出發,嘗試探索每一位家庭成員的過去溝通模式,引導每一位家庭成員看看家庭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及鼓勵他們利用新的眼光去處理問題。

 

3.        新造的人協會於2013年出版《同話。家》,讓一班「櫃父母」與一班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士作出溝通,讓彼此因這種溝通而更明白作為父母及作為「出櫃」子女在向父母出櫃時有的掙扎。

 

可是筆者留意到沒有任何機構或服務提供一個平台給予父母與子女作出直接的溝通。雖然家庭治療也是其中一個方式提供溝通的平台,可是華人社會始終對「家庭治療」一詞比較抗拒,家庭治療亦很容易讓「出櫃」子女認為是一個要求他們改變性取向的平台,故必須尋找一個讓父母及子女容易接受到的平台,讓他們直接對話。

 

為了讓父母及子女都在被明白及公平的情況下有效地溝通,筆者認為親子調解可以視為處理「出櫃」子女與「櫃父母」關係的另一種有效方式

 

如何利用親子調解幫助「櫃父母」與「出櫃」子女有效的溝通

 

親子調解一直以來在西方國家都有廣泛地使用,目的是透過一名中立的調解員讓父母與子女的一些衝突可以得到化解,一般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家規、父母期望、交友圈子、行為問題、愛情,或甚至是未婚懷孕或自殺念頭等。至於香港,於2006年,香港青年協會推出親子衝突調解計劃,就家庭關係方面(如溝通、私隱、管教等問題)、學業方面(學習/升學意願、時間分配等問題)、社交方面(如交友、拍拖方面)或成長/行為方面(如金錢運用、不良習慣、儀容衣著打扮、夜歸、上網/打機等)等問題讓父母與子女一起利用調解解決爭議事項。

 

根據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師Linda Store Fish及Rebecca G. Harvey於2005年出版關於育養同性戀青年的家庭治療書籍”Nurturing Queer Youth”,「出櫃」子女與「櫃父母」有關同性戀議題的對話往往是困難的對談(“Difficult Dialogues”

 

可是親子調解比一般家庭治療不同之處就是調解著重一個既定程序,讓爭議雙方而對困難的議題也能透過一個既定的程序去解決爭議。本身的程序已經保障爭議雙方在一個比較公平的環境下進行溝通。當其中一方突然有意想不到的情緒或激動詞彙時,調解員亦可以利用調解的程序或一些原則(俗稱“Ground Rules”)引導參與者回到調解會議中。加上調解本身標榜調解員是「中立、公平及公正」的,調解員不會以專家自居亦不可以加入自己意見,調解員只會盡量使用重塑技巧(即是reframing skills)讓雙方在一個保密的環境下看到雙方所關注的真正議題。調解本身不會討論誰是誰非,亦會鼓勵雙方向前望解決分歧,故筆者認為親子調解某程度上可彌補傳統家庭治療以上提及的不足之處。

 

雖然筆者到暫時為止未留意到任何外國或本地的文獻提及利用調解去幫助「櫃父母」及「出櫃」子女的溝通,可是,上述提及Nurturing Queer Youth一書中提到若「出櫃」子女能夠成功與其父母談及同性戀的話題是給予他們肯定去繼續探索自身的性傾向和性身份,而讓他們知道人在關係中是有其界線的,在家庭關係中更要接受彼此支持,讓子女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對家人有牽動力的,最終讓年輕一代在青春期學習到在自主與關係中取其平衡;對於家庭而言,這場對話希望把家庭回發展正軌,把迴避及無助的父母回家庭參與子女成長的軌跡,無論性取向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加上筆者認為此議題背後也會牽涉到家庭關係方面、社交方面或行為方面等其他與一般親子調解都會接觸的議題,2013年新造的人協會嘗試進行一個試驗計劃,探討就子女向家透露同性性取向一事上與父母一起調解的可行性。而當中亦向一個家庭的母親及兒子進行了調解,效果令母親及兒子相當滿意。筆者以下以那個試驗計劃的案件為藍本,簡單介紹如何利用調解過程及一些技巧協助那母親與兒子的溝通,讓讀者可以更有效地掌握進行親子調解的一些技巧。為了保障當事人的私隱,他們的身份及故事跟真實情況有些微出入。筆者在此感謝那個家庭願意/同意將他們調解的過程公開。

 

調解的過程

 

預備調解會議:-

 

阿偉及家人來到新造的人時,阿偉大約二十一歲,他們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新造的人能為阿偉提供輔導,因為他們有一天無意中發現阿偉的電腦內有很多跟另一名男士親暱的照片,在多次盤問下,阿偉向父母承認自己喜歡男孩子,由於父母均是虔誠基督徒,未能接受阿偉的表白,故尋求新造的人的幫助。

 

新造的人同工首先接見阿偉的家長,讓他們的情緒得以支援,亦鼓勵他們多參與新造的人的盼望組(即是家長小組),讓他們得到其他有相似經歷的家長的支持。他們跟新造的人同工表示阿偉樂意接受輔導,故希望可以安排一名輔導員約見阿偉,探索他同性戀的身份。

 

於是,筆者便約見阿偉單獨會面,首次約見阿偉時,阿偉已經向筆者透露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同性戀者的身份,他願意接受輔導只是不想讓父母繼續失望。當筆者表達新造的人雖然是一所基督教機構及協助一班不想過同性戀生活形式的「後同性戀者」過一個他們想過的生活,可是筆者願意接納他,亦不會刻意或嘗試改變他的性取向,只是想聽聽他「出櫃」後有什麼掙扎,阿偉便說他出櫃最令他痛苦的就是好像讓父母失望,隨即便哭了出來

 

之後大約十次輔導,阿偉所表達的都是關於「出櫃」前後與父母關係的變化。筆者亦利用同理心,去諒解阿偉的失望,讓阿偉能進一步探索與父母對談的可能性。根據阿偉,「出櫃」前與父母關係非常密切,無所不談;他與母親關係近一些,可是並非與父親關係不好。可是,當「出櫃」後,他感到與父母的關係疏遠了很多,母親亦有意無意說同性戀者的不是,他形容母親經常「單單打打」,他感受到拒絕,有一次他更感受到媽媽避免與他有任何身體接觸,讓他很難過。他的母親又會要他看聖經,要求他背誦一些關於同性戀是罪的經文,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及沮喪,亦感到很失望。

 

多次輔導後,阿偉仍渴望可以跟父母坐下來談這個議題,於是筆者鼓勵阿偉主動邀請母親,參與親子調解,最後阿偉成功邀請媽媽。

 

與阿偉的十數次的輔導裡,我採用了一些一般家事調解會用到的預備調解會議的技巧,去準備阿偉與母親一起進行調解,當中包括:

 

1.        評估子女是否已準備好與父母對談,或至少心理上接受到跟父母對談;

2.        掌握子女與父母以往的溝通及衝突處理模式,引導他們怎樣用新的方式於共同會面時理性地討論關注問題;

3.        體諒子女「出櫃」後的感受之外,亦引導他們嘗試去感受父母的掙扎;

4.        鼓勵他們可以用什麼新的形式去突破以往衝突/與父母意見不同所帶來的不愉快情況;

5.        就同性戀議題,嘗試鼓勵他們比較多元化地去看導致同性戀傾向的原因,而非單一地持有一種看法;

6.        鼓勵子女在共同會面時預備一個講稿向父母說出自己有什麼關注及可以有什麼不同的解決方法。

 

至於母親,我與阿偉的母親進行了兩次歷時4小時的預備調解會議,由於筆者見阿偉相對比母親較長,故筆者首先表達其中立性,並不會偏幫任何一方,並用了點時間去體諒及聆聽她當阿偉「出櫃」後的心聲與掙扎。跟阿偉差不多,筆者作為調解員也必須跟父母同樣地探討他們是否準備好與子女對談,他們在子女「出櫃」後的心理反應,即他們是否已經歷了子女「出櫃」的悲痛循環的驚嚇及不接受階段掌握他們所理解與子女的溝通或衝突模式;他們有多認識同性戀這議題及他們有什麼關注。筆者特別留意由於父母往往比子女權威,故提醒父母有關調解的「公平、公正」的原則,尤其是在調解員前,無論父母或子女都擁有平等的地位,去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另一方亦需要細心聆聽對方意見而非攻擊另一方;筆者亦會向父母提供青年人成長的心理過程,讓父母明白青年人需要「自主、獨立」是青年人成長的必經過程,使他們不會將所有問題都放在「同性戀」這個議題上。筆者認為以上的提醒特別對父母對調解有更正確的理解,澄清調解員不是幫助他們將他們的訊息轉達給子女知道,而讓他們學習一個新的模式去聆聽子女的關注。

 

共同會面及單獨會面:

 

共同會議一共有2次,每次大約兩小時30分鐘。當筆者作為調解員說明調解的保密、中立、公平及公正的原則及三大溝通規則(即講說話不插嘴、不講人身攻擊的說話及講自己的關注)後,阿偉與母親均表達了自己的一些關注。共同會面初段氣氛比較緊張,由於普遍上子女一方會比父母一方有更多的恐懼及不安,故筆者安排阿偉先表達自己關注。阿偉預先預備了一篇講稿,大致上阿偉表達他有誠意跟母親討論,亦期望母親明白他仍在尋索階段,故希望母親給予他空間及私隱。而母親表達作為母親只渴望阿偉快樂成長,若果阿偉的成長有什麼阻礙,她會心痛

 

至於技巧方面,筆者需提醒調解員由於父母與子女往往有權力不平衡的情況出現,故調解員要特別留意權力比較弱的一方(一般是子女方面)能否做到暢所欲言,而且提醒權力比較強的一方(一般是父母的一方)體諒及給予空間讓子女表達自己關注。再者,調解員可以在處理雙方言語衝突時利用一些技巧,例如利用中和的言語重塑彼此間的衝突(Neutralising),將事情正常化(”Normalising”)或將對立的言詞共同化(”Mutualizing”)等

 

當阿偉及母親表達他們各自的關注期間,筆者亦需要使用大量的重塑技巧(reframing)去讓他們雙方明白彼此的關注事項及共同關注事項,筆者亦盡量用中立、持平的字眼去將他們的關注事項化成議題,議題包括:

 

共同關註:明白成為一名同性戀者所面對的一些困難與影響,包括健康上,圈子的關係上及社會的看法。

 

1.        如何明白及怎樣處理阿偉在性取向的疑惑?

2.        如何在這個敏感的議題下,能仍然增進父母與阿偉之間的感情?

3.        阿偉如何面對未來的人生目標?

4.        如何處理父母對阿偉日後建立家庭的期望?

 

於第一次及第二次共同會面期間,筆者亦會安排阿偉及母親單獨會面,去聽聽他們覺得程序是否公平,他們能否說出自己的需要等。一般而言,這些單獨會談用作協助雙方於共同會面時可以更暢順溝通而設的,沒有特定的次數,原則是保密,調解員亦不會做傳聲筒,由於阿偉及母親共同會面的一進展良好,他們在單獨會面時亦表達再次共同會面的信心。

 

由於預備調解會議能充份預備母親及阿偉有適切期望進入調解,故雙方在討論每一個事項時都能理性地討論及聆聽對方的需要,他們大致上也體諒到雙方的掙扎及需要,總括來說,就同性戀議題上母親偏向關注阿偉的安全及健康問題,而阿偉卻渴望自己可以多一點自由去處理自己的感情事

 

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如何明白及怎樣處理阿偉的性取向疑惑。雙方都拿出誠意及陳述願意探索這個議題,他們都明白同性吸引是一份感覺,卻不太清楚理解這感覺是怎樣產生,故母親願意繼續參加小組多多尋索同性吸引是怎樣產生,而阿偉卻願意繼續接受輔導,開闊自己的視野,或會查考聖經,去看看聖經有關同性戀的一些經文。

 

至於怎樣處理阿偉的感情狀況,雙方都願意溝通,亦同意給予對方空間。阿偉願意跟母親討論他的感情狀況,而媽媽亦會只在雙方協定的空間、時間及地點與阿偉傾談感情問題。大致來說,雙方願意開放自己,去傾談及聆聽阿偉的感情狀況。筆者認為這是是次調解中最成功突破母子之間因「同性戀」造成隔膜的一部份。

 

母親期間亦提出阿偉曾邀請一名好不認識的男士回家,她認為這不恰當,因為始終應否帶朋友回家需要其他家人同意,阿偉亦同意及理解母親的關注,故承諾不會再在未得父母批准下帶朋友回家

 

由於母子之間非常滿意彼此之間於調解中的溝通,故在第二次共同會面時母親更主動提出可否進一步讓阿偉與父親在此問題作出溝通,雙方亦願意打開這個可能性,期望日後父親與阿偉可以在這個議題上繼續溝通。

 

制定諒解備忘錄:

 

跟離婚調解或一般民事訴訟調解不同,親子調解的協議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可是我們仍會鼓勵父母及子女雙方制定「諒解備忘錄」來記錄雙方因這次調解而有的協定。一般來說,口頭及書面都可,只要雙方能同意某一種方式便可。至於書面諒解備忘錄,亦有很大的空間給予雙方很大的發揮,有關諒解備忘錄的格式,可參考附件一。

 

至於阿偉跟母親所定的協定,包括以下部份:-

 

1.        母親與阿偉雙方同意利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同性吸引的議題。雙方同意不會假設某一個理論是唯一的理論,而努力去尋索這一份感覺背後的原因,行動包括:-

a)        母親會參與新造的人盼望組,去明白同性吸引的不同原因

b)        阿偉會積極參與輔導,去探索同性戀的原因。

2.        母親與阿偉雙方同意母親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及地點關心阿年的感情狀況,阿偉亦願意向母親分享自己的感情狀況,形式如下:-

a)        時間:夜晚時份,當雙方完成功課/工作時。

b)        地點:屋企。

c)        形式:母親與阿偉單獨的對談。

d)       注意地方:母親多用關心的語句而非質問,阿偉亦需要就母親的問題盡量作出回應。

3.        阿偉同意不會在未經家人同意下帶任何人士回家。

4.        母親同意不會在未經阿偉同意下打開阿偉的電腦,以尊重阿偉的私隱。

 

檢討協議執行成效:

 

在親子調解中,檢討協議的執行成效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雙方判定一個可實行/可執行的協議,讓調解真正達致其功效。筆者於調解完畢後於九個月後再致電母親及阿偉雙方,看看他們的情況,雙方均表示那兩次調解可以舒緩他們以往在「出櫃」後的不必要隔膜。現在阿偉感情狀況空白,亦不急於去拍拖,母親亦比以前從容了很多,亦表明自己學習「放手」讓阿偉處理他的事,她又讚許阿偉調解後遵守承諾,沒有再帶男孩回家,而她亦遵守承諾,不望動插手阿偉的事項。總括來說,他們也不因為「同性戀」這個議題,阻隔他們其他議題的溝通,他們對對方多了一份信任,明白雙方的關注,並願意接納雙方的不同。

 

調解不是靈丹妙藥

 

雖然以上的個案是一個成功的經驗,可是筆者重申調解不是靈丹妙藥,凡事都可以利用此方法突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彊局,有某幾種情況下筆者認為調解員必須三思應否進行調解。

 

1.        父母及子女其中一方有隱瞞事實的情況出現,或要求調解員守一些秘密;

2.        父母及子女其中一方在「出櫃」事件後仍未平伏心情,在哀傷過程中(”Grief Process”)仍屬於否定(”Denial Phase”)或嬲怒(”Anger Phase”)的階段;

3.        父母與子女仍執著自己的看法是唯一的看法,而對方的看法必定是錯誤的;

4.        父母或子女在執行協定上常常出現出爾反爾的情況;

5.        父母或子女其中一方未願意自願接受調解;及

6.        父母或子女曾經發生家庭暴力問題。

 

筆者認為預備調解會議,是讓調解員理解雙方是否適合進行調解的基礎,故調解員必須掌握預備調解會議的約談技巧。

 

總結

 

總括來說,調解可以用作突破雙方分歧的一種有效方法,亦可以暫緩父母與子女雙方一些無止境的爭吵,讓一家人可以專注在其他人生的議題上,以免「同性戀」成為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唯一議題。

 

總括來說,調解員需熟悉整個調解程序及當中的原則,亦要適當地運用重塑技巧協助雙方重回溝通正軌。調解員亦不可忘記對雙方的同理心及理解子女「出櫃」後父母的心理狀態,並掌握子女成長的里程碑。最後,調解員亦需要協助雙方草擬備忘錄,跟進協議的執行情況。

 

新造的人的親子調解計劃仍屬探索階段,若讀者有什麼意見,可以聯絡筆者,作出交流,讓更多人受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