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5, 2017

新造的书

走过九年服事路,新造的人协会终于出版属于自己的书。

也许有人期望这些书是「人版」见证集,陈列一个个结局美满的童话故事。然而,在数年的服务经验中,我们发觉重要的不仅是「成功案例」,反而在挣扎当中的心路历程也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在书中也收录了仍「在路上」的故事。

路不是直的、阔的,现实的路上有许多沙石、障碍,走的人要经历很多不容易,也会有许多迷惘。

但故事的重点不是主角有否与同性拍拖,而是这些成长了的挣扎者,今天懂得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亲密关系。

这几本书只想告诉您──我们不以结果评断人的生命,我们只尊重每个生命故事,每个说故事的人。

同志有路

有人认为同性恋者的唯一出路是接受自己的性倾向,但五位性小众中的小众--「后同性恋者」,在书中却用他们的生命故事,述说同性恋者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他们虽有同性恋倾向,但因经历信仰而有了新的选择。他们有些重新学习与同性建立友谊;有些与异性恋爱,结婚生育;有些虽没有改变性向,却选择独身,不再让自己陷入同性关系的试探。

读者回响

书中叙述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生命…戒除同性恋才能信主吗?基督徒有同性恋生活的挣扎如何面对?如何更新转化?父母如何接受又不认同地陪伴同性恋子女?

张慧玲(香港神学院讲师)

几位同志所行的都是一条崎岖前路,最令人安慰的就是有同行者。恋人以外,同志路上更不可少的是亲人和朋友,愿本书能成为每个同行者了解同志心路的入门。

蔡志森(明光社总干事)

曾有同性恋者向你剖白吗?听过已离开同志生活的人细腻道出心路历程吗?揭开《同志有路》,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男后同」就等著向你说出有血有肉的男人心事。

李聪敏(资深辅导员)

故事中的男「后同」走过孤单无助的路。身为辅导员,很欣赏他们面对挣扎时积极寻求协助,抗拒诱惑,选择走一条圣洁的路,靠着家人、朋友、辅导员和信仰的支持过或单身、或婚姻的生活。

Charlene导员)

上帝让我生命得着自由,甚至进入婚姻…我没什么可夸口,生命更新,全是恩典。盼望各位也会再次思想人生,并为自己再活人生。

小坚(受访者之一)

书中故事可为身处相同困境的朋友带来莫大的支持,即便非同志也可借此书加深对同志的认识,知道他们的难处,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阿子(18岁男生,应届DSE考生)

这是同志生命历程的书,个人对台湾韩森的经历印象比较深刻,使人学懂:倚靠神终必跨胜!其他同志的经历也同样令人动容,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Philip(35年圈中人)

如果说同性恋是小众,那么,书中的主角便是小众里的小众,又有几多人明白,并认识他们呢?他们的心声和感受,往往在我们的社会中,被隐藏、被忽略。五段真实故事,不是控诉,不是抗辩,乃是他们真诚真挚的表白:他们只是平凡人,有血有肉、有爱情的追求、有家庭的关顾、有信仰的挣扎。 

无论你有同性或异性倾向,阅读了他们的故事后,你看见的是神如何不离不弃地爱他们;同样地,他们生活在那样的困境中,竟然一心一意地活出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固执」地实践出他们认定的方向。在每一段的深情表述中,有对自然恋爱的坚持:那份爱情小说中的纯情,那份遥遥无期的等待;有对破损家庭的盼望:那些不了解自己的家人,那些伤害过自己的关系;有对生命信仰的认证:童话式的爱情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幻灭,血缘家庭的支持在生命中断裂;生命是那样的无奈、无助。

然而,故事中的主人翁与我们大部分人的最大不同,不是他们的性倾向,反而是他们「硬颈地」选择了走上神为他们安排的圣洁之路;一条很多同性恋者不愿走的「逆向」抗欲之路,一条异性恋者都犹豫摒弃的艰钜抗罪之路。你可能已体会到,这本再不只是生活的见证,更是神借着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说话,向社会宣告;一本我们应该亲身去体会,去品尝属于祂的故事。

—Kendell

给最后女友的信

当世界高举「自由」旗帜,呐喊着人要顺从本身性倾向生活时,七位「女后同」却选择对「自由」重新定义。她们看似「逆着本性」而活,但她们每个都对生命经过认真思考,从而作出值得被尊重的决定。当不同团体纷纷声称要代表同志发声争权时,这些「女后同」要说自己的故事,要让世人知道自己不要「被代表」。

陈恩明牧师深情推介

《给最后女友的信》女主角阿冬专访

读者回响

娓娓道来七个感人的生命故事,领我们进入几位女同性恋者的感情世界,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她们的需要和挣扎,以及上帝如何与她们同行。我诚意推介此书。

赵崇明(香港神学院讲师)

故事,叫人不再只关注性倾向,而留意主角如何肯定历史,告别过去,踏上未来。阿冬告诉我:承认无能为力,转而寻求神,是最重要的转念;阿比告诉我:突破的动力,在于朝向与神与己与人的、更有爱有满足的关系。

陈幼莉(中国神学研究院辅导科老师及个人、婚姻家庭治疗师)

立志「最后」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看到几位女同志有血有泪的挣扎,也明白要离开「旧我」实是一跌跌碰碰的过程,为她们认真面对自己的生命而喝采。

蔡志森(明光社总干事)

信封的设计,乃一诚恳的邀请,七位后同邀请您打开她们写给最后女友的信,感受她们心底里的挣扎、矛盾、伤痕,并得到自由的那份喜悦。

杨思言(关爱同志的人)

这本书回应了积压我心多年的困惑和疑问,我欣喜书中人没全盘抹杀过去种种,而是学习如何为那更好的而放手,是的,我也要走下去,I’m not alone!

一位女同性恋者

抑压、甜蜜、背叛…七个爱情故事组成了一本不折不扣的属灵书;她们直言难承诺不再爱上女孩,但愿逃避这种情欲!最后一位女友、最后的心瘾…我也想你,感谢你让我经历、成长。

一位爱过女生的教育工作者

我一边看,一边回顾我的历史,我的信会给谁?我会怎样写我的信?

27岁的女同志

同话家

对家长而言,若发现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者,相信大多数人会难以接受。可是,一群同性恋者要向父母「出柜」也同样感到两难,明知父母难以接受,却又希望他们能谅解自己。书中六对同性恋者父母和素不相识的「后同性恋者」分享彼此的心路历程,让读者明白当父母的内心挣扎,并体会到后同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

读者回响

故事使我更明白同性恋者、「柜」父母及「后同」的挣扎与痛苦,但又看到心灵黑洞前方的一点烛光,反照天父的心肠。「压伤的芦苇衪不折断,将残的灯火衪不吹灭」,人间仍有爱,天上情更浓。

刘世增牧师(以利亚使团团

 

「出柜」对不少同志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不用再因惧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倾向而忐忑,不过,对于父母来说,却可能是他们「入柜」的开始,向所有不离不弃的父母致敬。

蔡志森(明光社总干事)

 

云云讨论声中,同运和教会都欠缺了一个陈述--上主和挣扎者的互动。《同话.家》中「柜父母」的心路历程,真叫人体味到什么是「接纳但不认同」。

小苏(30岁的挣扎者)

 

父母面对「出柜」的儿女是那么的痛心和无奈,很佩服父母们虽不认同儿女的行为,却依然学习继续去爱他/她们,还参加「父母小组」,与同路人彼此支持,学习如何与儿女相处,当中前著名艺员姚妈妈真诚的分享好感人。

Charlene导员)

 

书中的柜父母及后同性恋者皆蒙主眷顾,获得关怀、同行与栽培,走出昔日沉溺或缺憾,见识真爱纯洁无瑕。行文通顺悦目,发人深省,值得细阅﹗

一个关心同志的人

 

我一买到手就马上赶快看,我感动,我学会怎样爱我的同志女儿。

一位四十来岁的柜妈妈

 

「后同」子女透过文字与素未谋面的「柜父母」相遇,设地处身的分享交流,令我这个「圈中的中年」为之动容和感受到他们彼此爱的接纳。

T君(圈中人)

与妳有约

这是一本给探索婚姻、家庭的男后同性恋者的书,内容包括实用问答(主题涉猎到两性相处、婚姻生活、进入恋爱生活的心理生理预备、谬误澄清等),同时收录了四对夫妇的见证故事,四对夫妇中的后同丈夫均有深情又真实的分享。

对于男后同,即便经历了生命的更新蜕变,学懂管理自己的情欲,但要走进异性恋关系,依然是充满疑问,却又跃跃欲试。愿此小书成广大男后同读者的祝福,也让其他人开阔眼界,明白男后同的心理世界。